当前位置:新闻详情

【读史忆人•典故】延安小米赠悲鸿

2019-08-23 07:55:26

徐悲鸿在创作.jpg

徐悲鸿在创作

抗战时期,以徐悲鸿等人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以刀笔为戈,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。周恩来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,与徐悲鸿等人志同道合,留下了亲密交往的佳话。

周恩来与徐悲鸿最早相识于巴黎。1924年的一天,周恩来到巴黎公社社员墙前悼念英烈时,看到不远处有一位黑头发、黄皮肤的青年正在作画。周恩来在一旁默默观看,直到青年把画收入画夹后,周恩来才上前与他攀谈。细聊之后,周恩来得知对方也是江苏人,名叫徐悲鸿,1919年来巴黎学画。异国遇老乡,两人都倍感亲切,谈得很是投机,对于徐悲鸿想用艺术的形式唤醒国人的想法,周恩来表示赞同。两人还一同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合影。之后他们怀揣各自的梦想走上了救国之路。

转眼到了1940年,徐悲鸿已是享誉全国的艺术家。当时中国军队在战场败退,抗战进入极为艰难的阶段,许多人发出悲观的论调。但徐悲鸿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,他巧妙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“愚公移山”的神话故事,画出震惊世界的作品《愚公移山》,展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、百折不挠的精神,驳斥抗战悲观者。不仅如此,他还将卖画所挣的10万美元全部捐献给前线。正是由于徐悲鸿的爱国情怀、专业造诣和广泛影响,周恩来曾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,推荐徐悲鸿负责有关全国救亡文化宣传方面的一些工作,但因徐悲鸿受国民党的冷遇无疾而终。

1945年初,周恩来听说徐悲鸿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陷入困境。他特意委托郭沫若带着延安的小米和红枣去看望徐悲鸿,并向其转达因国事繁忙不能亲自前往的歉意。与此同时,郭沫若拿出一份《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》的文稿,内中坦言只有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才能真正实现抗战救国大业。徐悲鸿毫不犹豫地在上面签署了自己的名字。此后,虽然国民党特务因《进言》一再威胁,但徐悲鸿更是严正声明,拒绝撤回签名。

抗战胜利后,徐悲鸿离开重庆前往北平担任艺专校长,途经上海时与周恩来不期而遇。周恩来鼓励徐悲鸿把北平艺专办好,为人民培养一批有理想、有能力的文艺工作者。1949年,徐悲鸿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,并与梁思成、艾青等参加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,见证了新中国国旗国徽的诞生。 

徐悲鸿(1895—1953),江苏宜兴人,中国现代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。曾留学法国学西画,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,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、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。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。新中国成立后,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