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新闻详情
时事评论员读书的三个时段
2021-06-17 02:45:47
曹林谈读书的“时段”,不是介绍“什么时间读书最有效率”的经验读书无禁区,什么时候读也无定法,有人喜欢“红袖添香”时读,有人偏爱“雪夜关门”时读,而有人则觉得“马桶时间”读书最有效。我所说的“读书时段”,是指我个人在某一时段内的三套读书规划。——荐书堂
“时段”的概念引自布罗代尔,他把历史分作三种历史时间,称为长时段、中时段、短时段。短时段是指一些转瞬即逝的突发事变,中时段是较短时间内起伏兴衰的现象,而长时段则是长期不变或变化极慢的因素世界大历史如此。回望自己多年的读书生涯,发现个人的读书史竟也那么贴切地暗合这三个时段的隐喻,无意识中就是以长、中、短的时段节奏安排着自己的书房生活。
我的“长时段读书”,就是纯粹顺着自己的兴趣和偏爱读那些大家的经典、原著,在阅读经典中汲取他们的思想资源。像亚里士多德的《政治学》、托克维尔的《美国的民主》、亚当·斯密的《道德情操论》,经典就是经典,大师就是大师,虽是数百年前的作品,但蕴含的思想价值和启蒙力量远未过时,后人也远未能超越他们的认知,不过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重复阐释。托克维尔之后谈论美国民主的著作汗牛充栋,可有几人超越了这个年轻的法国人?
一位“读书达人”介绍过自己的读书经验,他说,书海无涯,时间有限,我以为有效的读书,应是在一个台阶上的举一反三,而非见异思迁。举一反三,从第一本书吸引到找相关的第二本书,第二本书吸引而再找到第三本。没有举一反三,其实是狗熊掰棒子,掰一根扔一根,书是读一本扔一本,浏览之后,很难形成积累。我的长时段读书,基本上走的是这种举一反三、由此及彼之路:读《光荣与梦想》后对美国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然后一口气读了托克维尔的《美国的民主》、方纳的《美国自由的故事》、林达的《近距离看美国》系列。由美国史对美国人产生兴趣,然后读了李普曼的《公共舆论》和斯蒂尔的《李普曼传》。
这样的阅读确实有利于积累,也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思想。我至今都记得,当我从哈耶克的著作中看到他“传统是应当受到尊重的,因为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性建构未来,只有从以往的传统中演化历史”的论述时,产生了多少的思想启迪。我还记得柏克对“谨慎”美德的颂扬:谨慎在所有事物中堪称美德,在政治领域中则是首要美德。谨慎将领导我们去默许某些有限的计划(这些计划不符合抽象观念表现出来的充分的完美性),而不会引导我们去大力推行无限完美的计划(要实现这种计划就必须打碎整个国家机器)。在一片喧嚣的网络民粹声中,我不厌其烦地倡导谨慎和节制,就是因为在阅读中成为了柏克的信徒。我也能想起,当看到李普曼“在自己正确的时候要克服不必要的激情”的告诫时,受到了多大的震撼。
这种长时段的阅读中,我也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惰性,努力追求一种“坚硬的阅读”,硬着头皮去啃那些比较难读、却是经典的原著。很多读书人都抱怨如今许多书翻译水平太次,晦涩难懂,读着很费力。翻译确有问题,但难道不也是为自身的惰性找借口吗?读书,不是娱乐和休闲,本就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从文字中去解读思想的费力过程,坐不住冷板凳,顺着自己的兴趣,屈从于惰性,自然就把责任推给著译者了。文化穿越中自然有语言障碍,如果能静下来全神贯注,你是能从那种晦涩中读出深刻思想的,比如施米特和波普尔的作品。对我影响最深的,往往不是那些“好读”的,恰恰是初看起来“难读”的,因为难读,所以得全神贯注去读,边思考,边回看,慢慢地咀嚼,自然就印象深刻并受益匪浅了。
我的“短时段阅读”,是那些为了工作安排而临时安排的阅读计划。我是媒体的时事评论员,很多时候得在报社较大的“新闻战役”中承担评论写作任务。比如每年两会时须写两会评论,地震时得配发抗灾评论,奥运时得写奥运评论。我的习惯是,为了增加评论的附加值,在这些“战役”前我会通过阅读相关著作作充分的知识准备。两会前找一堆有关代议制方面的书“补课”,比如蔡定剑的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》、孙哲的《全国人大制度研究》等。奥运前我精读了科克利教授的《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》和十卷本的《阅读奥林匹克》,我后来每天一篇的奥运评论都从中受到了启发。汶川地震发生后,我立刻到书店找到一批与地震相关的著作,如钱钢的《唐山大地震》,通过阅读形成评论的“问题意识”。
短时段阅读,虽是应时应景,但对一个“必须在每个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”的媒体评论员来说,这种临时抱佛脚、补课性阅读是必需的。
中时段阅读,主要是读畅销书和学术期刊。光躲在书斋中读古人著述是不错的,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和了解今人的思想,畅销书还是要读的。有的畅销书本身就反映了当下的思潮,比如《中国不高兴》,左右派争得面红耳赤,一个以时事评论为业的人当然不能失语。时事评论,为时而作,不读那些反映着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状况的书,评论就会缺少那种紧贴社会的时代语感。
我书房中的书,基本就是按这种“时段”阅读要求买的,平常读书,常常是几本书同时在读,几个时段同时进行。